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八十三章 派别

1732年4月6日,长安,长兴阁。

作为帝国的内阁总理府,长兴阁更像是一座环境雅致的东方园林,而不是一栋威严壮观的政府机构。

长兴阁临长兴湖而建,里面曲径幽深,有池塘、有树林、有亭台、有楼阁,更有那雕栏画栋、粉墙黛瓦,充满了华夏传统“江南水乡”的独特韵味。

总理大臣和几位阁僚辅臣便是在这里管理者庞大的帝国,每日处理着数以万计的帝国政务,决定着帝国数千万子民的生活和福祉,也操持着亿兆殖民领地百姓的生死和命运,更是牵动着无数国家和地区的政策风向。

这一日,午后时分,位于总理大臣公事房右侧的小会议室内,齐聚了十余位帝国重臣,正在召开一场小范围内的政事讨论会。

帝国监察院院长丘表臣将那份《长安纪事》翻看完后,默不作声地将其传递给右手边的民政事务部尚书薛永东,然后转头看了看坐在上首的总理大臣韩清山。

韩清山面无表情,头靠在柔软的椅背上,目光梭巡着在场的帝国大臣们,眼神在对上丘表臣后,微不可查地颔首示意,随即继续看向其他人。

“咳……,阁老,陛下是什么反应?”科教文化大臣宋思行轻咳一声,出声询问道。

“陛下?哦……,陛下好像没有任何反应。”韩清山摇头说道。

“陛下没有任何反应?”宋思行闻言,不由一怔。

郢州贪腐窝案本来经大兴地方大理寺判决后,以为尘埃落地,就此了解了这桩案子。谁知道,数日前,《长安纪事》突然刊登出此案的详尽情况,包括涉案的官员、涉案的金额,以及案件的整个侦办过程,最后还有那稍显……敷衍的判决结果,顿时引爆了国内的舆情。

随后,各大报纸书刊纷纷转载《长安纪事》的报道,并邀请诸多学者和专家就此案进行评说和讨论。以至于目前,整个案件被弄得满城风雨,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就连市井小民也是一边喝着酒,一边口吐芬芳,咒骂着官员的贪渎和司法的**。

你瞧瞧,郢州贪腐案涉及官员多达四十多人,金额高达二十多万元,结果到了最后,只有六人被判有罪,而其他人无需承担任何刑责。那么,在蛰伏数年后,这些人是不是就会调到其他地方,继续为官,继续贪腐?

这大理寺明显是在枉法?

还有监察院,有督查纠核官员之责,难道就这么漠视犯事官员逍遥法外?

朝堂诸公就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